©安静阅读志 | Powered by LOFTER

今天起开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手记


所有事情发生的时候,我未曾想过我会写下本书。幸好,凭着回忆和随记,母亲生前给过我的报纸、书单、演讲稿、书信,与母亲互发的e-mail,和母亲一起写的博客,加之家人、朋友的帮助,才使本书得以完稿。虽然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我已记不太清楚,以至于一些对话让人不知所云,但我已尽量让本书真实地记录我和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呈现当时说话的场景,请大家不要局限于书中的文字。母亲曾对我说:“做事情尽你最大的努力就足够了。”我想我并没有辜负母亲的嘱托。


1


一杯摩卡咖啡在手,我和母亲开始了最为常见的话题:“你最近在看什么书?”我们的读书会就这样简单地开始了。


如今互相询问阅读书目的人并不多。人们更多会问的是“你最近看了什么电影?”


你无法想象,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都在看些什么书。但从我记事以来,这是我和母亲经常互相询问的话题。


我从事出版行业二十一年,在很多社交场合中,我养成了一种习惯一一喜欢询问谈话对象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以及如此钟爱它的理由,尤其当我面对书商的时候。


2


书籍成为我们探索彼此想法的媒介,让我们可以自然地探讨那些我们关心但又不太好开口相询的话题,也能让我们在焦躁和紧张时不至于太尴尬。在母亲确诊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聊的书越来越多。我们都意识到,不知不觉中我们创立了一个仅由两名成员组成的特别的读书会。


很多次,读书会的谈话围绕着书中主人公的命运还有我们自己的命运展开。有时我们很深入地讨论一本书,有时我们在谈话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而这些其实与那本触动我们的书及其作者并没有多大关系。


我想对母亲一生的经历有更多的了解,还想知道她做出过什么选择,所以我常常把话题往那方面引。不过她也并不容易被我左右,因为她经常有自己的见解。


3


过后我和母亲谈到那个晚上的时候,最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我竟然选择了看电视,而不是书。


母亲这一生,只要感到悲伤、困感和茫然无措,她就没办法静下心看电视,但常会在书中找到给她以安慰之处。书能使她精神集中,使她平静,带领她走出困感,面对现实,而电视会干扰她的思绪。


4


因为我很想做一些能帮得上母亲忙的事,于是提了个建议:让母亲写博客。由于她的朋友很多,来自各个地方,要是告诉每个人她的近况,会让她疲惫不堪。当我建议母亲写博客时,她和父亲马上同意了。


“你怎么不帮我写呢?”母亲提议道。我考虑了一下,同意了。


我们全家人的学习能力都很强,无论去哪个国家都会学习那里的语言。母亲生病后,我们需要学习与病人有关的用语。


5


对于不知道该对母亲说什么的那些人,我告诉他们,只要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无论说什么都行。我有一种直觉母亲若是知道大家都关心她,一定会感到很开心。这回我猜


对了。朋友们的问候让她很欣慰,她也把这些跟我一起分享。


有些人写信说母亲曾影响了他们的人生。此外,还有些歌功颂德的话令我感到惊诧,这些葬礼上才说的颂词,现在说未免太早了啊。但母亲似乎很爱听,毫不介意。仔细想想,也没什么不好的。在我们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在知道你还能够感动他人的时候享受这些呢?


这一点母亲做到了,但她也坦白,在看到或听到有人对她说“我相信你很快就能治愈”时,心里会感到或多或少的不愉快。


6


母亲一直教导我们,在做决定之前,要事先想一下做出决定后会不会后悔,要做好两手准备。当陷入两难境地时,那个在需要时能重新再来的一个是最佳选择。少有人走的那条路不是个好选择,要选择有逃生通道的那条路。在我们人生的不同时期,可以不假思索就去异国他乡待一段时间,我想这就是原因。若只待在家里,就无法去其他地方。而不管你去了任何地方,总是有机会再回来。


母亲给我《灿烂千阳》时,还给了我许多其他的书,其中一本是心理治疗师苏珊·哈尔彭著的《疾病的礼仪》。副书名是“无话可说时要说些什么”。作者是一名战胜了癌症的人。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当你面对“做了某件事后结果反而与预期的相反,不如什么都不做”的情况时,你应该怎么做。


这几年,母亲和父亲一直都很关注临终关怀的话题,如姑息疗法。临终关怀不仅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还能够帮助病人和家属在整个病程中尽可能地提高生活质量。很久之前,在母亲得知自己生病的时候,她就列了一个单子,上面写满了她生前身后的愿望。她的思想一直与时俱进。她并非杞人忧天,也并非因为她异常忧虑。她这样做,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她无法说话的时候,我们因为不明了她的想法而争论不止。


评论
热度(5)

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不违心生活。
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不无端失落。
爱自己的梦想。
虽平凡,但不平庸。